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资讯 > 正文

长城”向南极延伸——中国极地考察 40 年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4-11-02 来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40年前的秋冬交替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开启了一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伟大探索——南极科学考察。从此,地球两极持续涌现着中国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勇斗极寒、坚韧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迄今建成了7个考察站及破冰船队、雪地车队,进行了冰川、大气、天文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开展了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精神和意志。这一“象征”在40年前,登上了南极洲。

  1984年11月20日,随着黄浦江畔“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海军“J121”工程船的汽笛鸣响,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自此开启了亘古未有的探极之路……

  初探南极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到新中国成立的几百年中,我国再没有“远涉重洋”。这一“遥远的梦想”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再次被提起,以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建议开展极地科学研究。由于当时船舶、经验、经费等多方面条件不具备,这个伟大的构想暂时搁置。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海洋局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发展目标。探索南极,随即付诸实践。

  为了解南极的有关情况,1980年1月12日,我国派遣董兆乾、张青松两位科学家乘坐“大力神”飞机赴南极先行考察。两位科学家对南极考察队运转、衣食住行、安全保障、交通运输、通讯联络、建筑物等,开展了详细、认真的调研考察,形成了5万多字的综合报告。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

  1983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批准我国加入《南极条约》。一个月后,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当年9月,中国代表团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2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1984年,组织开展南极考察列入国家年度计划。当时,世界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营地。

  登上南极洲,建设中国南极考察站,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贡献力量,蓄势待发。

  掀开新一页

  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邓小平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极大鼓舞了考察队员的信心和士气。

  中国,响亮地吹起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多家媒体发布了首次组建南极考察队的新闻。

  出征前一晚,考察队员被激动、兴奋的心情折腾得翻来覆去、彻夜难眠。第二天,他们像待嫁姑娘似的,早早就起床“梳妆打扮”一番到码头集合了。

  1984年11月20日上午,上海码头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少先队员奏着军乐,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敲锣打鼓,构成了码头上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十几名记者涌入人群,记录下珍贵感人的瞬间。

  约10时,伴随着激昂回荡的汽笛声,分别之际的泪眼婆娑,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编队共591名队员,乘坐“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码头起航,直挂云帆济沧海,奔赴南极,掀开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万里难堪路

  船队疾驰驶过冲绳岛,1984年12月1日来到赤道。船队遇到了第一个挑战——高温导致“向阳红10”船的高压油泵发生故障。轮机班的同志顾不上54℃的高温和晕船反应,一边呕吐,一边抢修,很快排除了故障。“向阳红10”船的故障刚被排除,“J121”船的右主机第一缸冷却水套管支架又发生断裂。考察队考虑再三,决定采取不得已的应急措施:封缸航行,紧急避险。

  幸运的是,接下来的狂风恶浪竟没有让“J121”船出现问题,封缸持续航行了25天,直到靠岸后,才更换了从国内空运来的支架。

  还没完全适应远洋航海生活的考察队员,在西风带又接受了新的考验。1984年12月12日,两船驶入西风带。在阵风8级的海上,大涌大浪扑面而来,船体左摇右摆。队员们与大风搏斗了6天6夜,驶出了“魔鬼西风带”。

  然而,进入南极圈后,考察队又遇到了飓风的袭击。海面上刮着每秒34米的巨大狂风,掀起了12米多高的狂浪,像一群群势不可当的变形怪兽,夹带着雷霆万钧之力,似乎要吞噬掉船上的一切。考察船时而被举上浪峰,时而被抛入波谷。

  突然,一个大浪把“向阳红10”船艉部的船舷铁门掀掉,后甲板盘结固定的缆绳被冲入海中20多米。更为严重的是,后甲板5吨吊车驾驶室和操纵台被浪掀翻。船头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响,整个船体令人揪心地颤抖。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总指挥陈德鸿指挥若定,“向阳红10”船船长张志挺稳固军心,操船有方,全体船员沉着镇静、英勇顽强,提早关闭水密门,冒险抢救后甲板缆绳,确保船只安全。同狂风恶浪奋战了11个小时,考察队终于闯出了暴风巨浪区域。

  在海上航行时,船上大多数队员都晕船严重、呕吐不止,甚至流传着一首《十分难受》的顺口溜来形容个中滋味:“一动不动;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卧不起;十分难受。”

  “长城”扬红旗

  1984年12月25日,中国南极首次考察队渡过万里重洋,到达西南极乔治王岛海域预定地点。

  1000多种、500多吨建站物资如何卸运,考察站如何建设?一系列难题摆在考察队面前。

  没有码头,物资就无法运送。于是,船员们奋勇争先,在风雪交加的冰冷海水中人工打桩,在风吹浪打的乱石滩夯实地基造码头。随船的军人组成突击队,跳进齐腰深、漂着冰凌的海水中,将钢桩打入海底。

  整整5天5夜,队员们的“肉搏战”终于有了战果,一座为建设长城站而突击修造的码头——长城码头完工。

  科考船无法靠岸,队员们便将物资通过吊车卸到小艇,再运到岸边。在科考船锚泊的民防湾里,涌大浪高,大船摇摆不定,船上的吊车更是晃动得厉害,而小艇像树叶一样在水中摆动,想要将物资准确地卸到小艇上就要在船、吊车、小艇三者的晃动中,寻找相对静止的那一刻,可那一刻稍纵即逝,很难把握。

  就这样,队员们又用10天时间将500吨建站物资卸到岸上。

  建站开始,队员们每天劳动16个小时以上,晚上就地钻进睡袋,第二天醒来,帐篷上面落了一层雪。

  1985年1月26日,暴风雪再次袭击了建站工地。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物资飞得七零八落。从睡梦中醒来的考察队员挤在一栋小木板房门口,焦急地凝视着正在建造中的长城站主楼房顶。十几个小时突击做好的屋顶上的防雨铁皮正被呼啸的狂风“哗啦”“哗啦”地掀起。

  “拼了,为了建成长城站!”考察队员不忍眼睁睁看着不远万里从国内运来的一钉一木白白浪费。鄂栋臣等七八个队员不顾一切冲进暴风雪中,爬到5米高的屋顶,用缆绳两头各自拴住队员,像拔河一样把房顶抢修完毕。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们艰苦工作45天后,两栋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栋辅助房、1座气象站和4个20米高的通信铁塔建成。

  1985年2月14日22时,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巍然矗立起来。

  2月20日,乔治王岛雪花漫天飞舞。考察队员聚集到长城站前,举行落成典礼。南极上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长城站前冉冉升起,嘹亮的国歌同时唱起,激动的声音响彻菲尔德斯半岛。在风、雪、冰、海中奋战了61天的队员们再也无法控制滚滚而又自豪的热泪,任由肆意洒落。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钱志宏宣布落成典礼开始时,疲惫的队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时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剪彩并宣读国务院贺电时,队员们欢呼雀跃。南极洲自此开始有了中国人长期奋战的身影。

  长城站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发展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自此开创,为我国和平利用南极奠定了良好基础。

  至此,我国成为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第17个国家。同年10月,又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享有了南极事务的议事权和决策权。中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

  首次南极考察家喻户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凝结出“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198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员庆功授奖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南极考察立功嘉奖代表。(首席记者 赵建东)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xinwen/bsyw/zrzyb/1010489236004746199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治网 td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