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城”护京津
曾经的荒原变成了林海,干涸多年的河道流淌着清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拓展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形成的旅游资源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20多年来,我省在西北部坝上高原与坝下山区过渡地带大力实施“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形成了横亘京津北部的“绿色长城”。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说起“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千松坝林场场长何树臣说,该项目的实施,让千松坝林场天然径流量增加了131万立方米,滦河源头、潮河部分支流季节性断流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
丰宁千松坝林场是北京以北距离北京最近的一片人工森林,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也是护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1999年,作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的建设工程之一,千松坝造林工程启动。20多年来,林场快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截至2020年底,林场累计实施工程造林116.09万亩,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积近150万亩。项目区里,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形成,构筑起京津北部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99年,我省开始实施“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项目区位于我省西北部坝上高原与坝下山区过渡地带,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域。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省坚持“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实现高效益”的“四高”建设方针,组建了张家口市塞北林场、丰宁千松坝林场、御道口林场三个项目建设实施机构。同时,塞罕坝机械林场承担了“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部分建设任务。2017年,我省建立了围场滦河林场,保证了工程建设布局的完整性。
20多年来,项目区干部群众坚持造林绿化和附属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建成了数百万亩的浩瀚林海,形成了横亘京津北部的沿坝“绿色长城”。
张家口市塞北林场建成了沽源、西坝、南滩、冰山梁和崇礼桦皮岭共5个10万亩示范工程区,在约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筑起上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迅速繁衍,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造林机制不断创新。千松坝林场创新推行股份制造林机制,当地村、农民和国有林场、牧场出地,千松坝林场负责造林,林木收益按相应比例分成,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和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与1999年相比提高28.1个百分点,达到49.4%,植被盖度超过90%,蓄水率由治理前的4.3%提高到5.9%,地表泥沙流失量减少8%,土壤沙化侵蚀减少6%,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得到提升
“近年来,我们种植了柞树、花楸、紫叶稠李等阔叶树种,以此来丰富树种的多样性,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健康,大大提升了森林的碳汇能力。”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说。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为碳汇。“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构筑起“人防+物防+技防”的森林防火安全墙,让森林“碳库”更优质更稳定。
从2014年开始,我省以京冀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为突破,积极探索林草碳汇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塞罕坝机械林场、千松坝林场、御道口林场等已完成多个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开发,实现价值转化1600多万元。
在森林之后,草原是第二大“碳库”。
2023年8月,我省第四批降碳产品价值实现集中签约仪式上,御道口林场草原、湿地两个固碳生态产品项目与钢铁、玻璃等行业多家新增产能的碳排放企业达成9.36万吨交易量,成功实现价值转化645.9万元。
“优质环境变现,可以反哺林场的生态建设。我们把碳汇资金用于林场建设和生态修复等,不断提升林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能力。”承德御道口农垦实业集团投资运营部部长刘玉华说。
近日,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森林碳汇量评估项目,通过河北省林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可观的碳汇效益,且碳汇潜力巨大。
农民有了增收致富新路径
“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生态价值和碳汇能力,更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据估算,20多年来,“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总用工量达到3000多万人次,在增加当地农民劳务收入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
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干水河工程区内,林海连绵、满目绿意。“干涸多年的干水河,现在有水了。村民在河两岸种上小甘蓝、菠菜等,收入翻了好几番。”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副场长李成华介绍,干水河上下游出现了多个金莲花、错季蔬菜种植村,100多名村民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着干水河的清水增收致富。
依托林场丰富的旅游资源,千松坝林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区共引进投资3.6亿元,新建规模度假区5处,扶持旅游专业村10个,新增农家院102个。
从塞北林场项目区穿过的草原天路,近年来声名鹊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林场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餐饮、农家乐等产业,收入明显增加。
随着“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深入开展,项目区群众一改以往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的不良生产方式,自觉加入到生态建设和保护中来。
“20多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植根当地干部群众心中,科技兴林、兴牧、兴农意识显著增强,实现了‘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的项目建设初衷。”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文链接:http://zrzy.hebei.gov.cn/heb/xinwen/sjzc/1010010967361129185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加强耕地保护 提升耕地质量
下一篇:尧都区自然资源局召开保密工作会议
-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司野...20-07-15
- 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的一...20-05-13
- 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圣泽...20-05-13
- 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监委...24-01-12
- 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的一...20-05-13
- 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清楚...20-04-28
- 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中心...20-04-23
- 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土地...20-04-24
- 黑土地“金豆子”鼓了农民...20-04-28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植物工厂技术实现水稻一年...24-11-25
- 全省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班...24-11-23
- 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24-11-23
- 全省农业资源环境业务能力...24-11-23
- 李文信率队赴贵州省开展《...24-11-23
- 发现山桃抗蚜虫关键基因24-11-22
- 农业农村部召开推进渔业现...24-11-21
- 农残超临界流体分析法问世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