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浙江有啥新动作?垃圾分类工作接下来怎么做?这场发布会权威解答!
8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新闻发布会。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兴夫,省政府副省长胡伟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杜旭亮,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陈龙,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应柏平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主持。
新华社记者:在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如何发挥好人大的作用?省人大常委会接下来有哪些工作部署和安排?
高兴夫介绍,这些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用法治的手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省人大常委会约每10年作出一个决定,主要是总结10年来的成效经验、查找问题短板、提出新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目前浙江已基本形成涵盖综合法规和各环境要素单项法规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就是“1+N”体系;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力度,滚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气土废海等方面的监督,还全面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着力构建“1+N”生态文明法规体系
《决定》提出五个“先行示范”,都是立法的重点。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法规的同时,谋划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绿色低碳转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等立法项目。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加快构建形成以生态环保法规为核心、涵盖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等各个方面法规的“1+N”生态文明法规体系,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切实压实各级政府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每年将选择相关领域和重点开展执法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询问,跟踪问效,推动法律法规落实落地。对生态环保、湿地保护、城市更新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坚持明责、督责、考责一体推进,督法、督事、督人有机结合,做深做实满意度测评、述职评议等工作,督促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水平和实效。
全面凝聚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合力
加快建立整合各方力量的工作机制,搭建各方协作配合的工作平台,凝聚各级人大机构、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主管部门等四方合力,与行业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监督等“四督联动”,群策群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光明日报记者:《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对各级政府来说意味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在具体推进方面省里有哪些考虑?主要工作抓手是什么?
省政府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切实抓好省人大常委会《决定》的贯彻落实。胡伟重点讲了下一步工作的两大抓手。
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
持续抓深抓实生态文明建设
“811”行动从2004年开始,已经实施了四轮。今年启动实施新一轮“811”行动计划,作为未来五年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性抓手,体现了浙江一以贯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纵深性。
新一轮“811”行动着眼于牵头抓总,强调“跳出一域抓一域、跳出环保抓环保”,以先行示范目标为牵引,以难点重点问题为导向,在省级层面明确了8个先行示范目标、谋划了8个专项行动。同时,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设区市层面推动打造11个先行示范品牌,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省,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减污降碳协同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总体布局,作为省委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事项,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
下一步,浙江将立足实际,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朝着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全面铺开、三年成势见效的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切实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促进浙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浙江经视记者:生态文明方面,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环境质量,下一步浙江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年,浙江实现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生态环境满意度评价“两个全国第一”。郎文荣介绍,下一步将从“力度、深度、广度”三个维度入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由防污染反弹向促品质提升转变,让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更可感、更有感。
保持力度
持续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校准把正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重拳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转向质变,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延伸深度
紧紧盯住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和瓶颈,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陆海统筹推进重点断面、重点区域、近岸海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土壤污染“防控治”体系,着力推进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拓展广度
坚持系统思维,扎实做好项目源头准入、基础设施布局、减污降碳协同等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工作。优化政府、企业、市场各类资源配置,推动大气、污水、固危废处置等环境治理设施向乡镇、农村地区延伸,全面启动新污染物监测、评估与治理。同时,强化山水林田湖海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治。
香港商报记者:近年来浙江在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下一步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的发力点是什么?
杜旭亮跟大家分享了三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可再生能源装机
2022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4630.7万千瓦,占比达到39.3%,装机规模是2015年的3.4倍,比2015年提高22.5个百分点,能源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组数据是节能环保产业产值
2022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1.27万亿元,是2015年的2.4倍,提前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全省光伏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619亿元,是2015年的2.7倍;新能源汽车年产量59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5万辆,占全国十分之一。
第三组数据是山区海岛县生产总值
2022年,山区26县GDP达7404亿元,是2015年的1.6倍;海岛6县GDP达2820亿元,是2015年的1.8倍。近年来,浙江制定实施山区26县“一县一策”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累计培育了平阳智能装备、永嘉泵阀、天台汽车零部件等8个年产值超百亿的特色主导产业。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决定》要求,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加快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浙江日报记者:《决定》强调了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浙江这几年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有哪些进展?下一步贯彻《决定》有什么打算?
应柏平介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基本构建了城乡统筹、全程分类、社会协同、制度保障的工作体系,取得了以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为标志的阶段性成果。
注重建章立制
出台了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系列制度规范,统一了全省的分类标准,规范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
坚持示范引领
逐步扩大分类覆盖范围,并探索推行“定时定点”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模式,源头减量效果初步显现,垃圾总量高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加快垃圾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处理能力有了大幅跃升,目前全省已建成处理设施138座,总日处理能力9.75万吨,实际日处理约7万吨,基本满足垃圾处理需要,并彻底告别了“填埋时代”。
强化宣传引导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等“八进”活动,居民的认知度、参与率都有了显著提升。
下一步,浙江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提质”
将垃圾分类纳入现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健全责任传导机制,落实责任区管理责任,发动志愿者、聘用专职人员等参与桶边督导。
“扩面”
普遍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模式,加强示范创建,力争到2025年底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定时定点”投放清运实现全覆盖,到2027年底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创建率达到70%以上。
“赋能”
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迭代升级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应用场景,提高投放端、运输端、处置端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水平。
“增效”
加快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站改造提升,配齐分类运输车辆,不断提升收运和处置效能。
“强基”
进入“焚烧时代”以后,对原有的填埋场实施“一场一策”综合治理,力争到2025年底填埋场生态修复任务基本完成,让昔日“大包袱”蝶变为生态“新绿洲”。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浙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后续还有哪些举措?
陈龙介绍,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
明确底线
就是科学划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确定耕地保护面积1877万亩、生态保护空间5514万亩,明确了美丽浙江建设的几条底线和红线。
严格保护
就是落实自然资源严格保护的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开发运用了“耕地智保”数字化场景,对耕地实行“三位一体”严格管控,地面上全省有6万多名“田长”和巡查员加强巡查,半空中有1.49万个探头实行24小时监控。今年上半年,组织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目前,有86个县(市、区)去年5月田长制实施以来的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减少到3亩以下,其中有72个县(市、区)减少到0亩,基本实现了“动态清零”。
节约集约
就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2022年全省亿元GDP耗地量比2010年下降了约59%,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系统治理
就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在城乡,紧跟“千万工程”的步伐,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在矿区,在全国最先启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在滨海,实施11个国家级“蓝色海湾”项目。在重要流域,先后实施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山水工程”国家试点,成为样板工程。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依法编制完成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贯彻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守住耕地和生态红线。
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着力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体系。
央广网记者:《决定》提出生态制度先行示范,这方面浙江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重点方向是什么?
郎文荣介绍,浙江通过抓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覆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抓创新引领,在排污权交易、“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环境问题发现机制、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全国首创的制度成果。抓立法固化,将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紧密衔接,对环境准入、排污权交易、降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创新做法作了规定。全省现行有效的法规规章有60部,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夯实了法治保障。
下一步将全力推动生态制度系统完备先行示范。
法治固根本
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噪声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法规规章制修订,强化主体责任、执法监管、环保督察等刚性机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制度集成化
在生态环境准入制度集成,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环境问题全链条管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改革等方面加强综合集成,体现浙江辨识度。
共治激活力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构建党、政、社、群协同联动的治理格局,促进全社会生态自觉生态自律生态自信。
原文链接:http://zrzyt.zj.gov.cn/art/2023/8/9/art_1289956_5902274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司野...20-07-15
- 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的一...20-05-13
- 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圣泽...20-05-13
- 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监委...24-01-12
- 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的一...20-05-13
- 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清楚...20-04-28
- 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中心...20-04-23
- 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土地...20-04-24
- 黑土地“金豆子”鼓了农民...20-04-28
- 农业农村部召开年轻干部座...24-11-27
- 农业农村部与中国人保集团...24-11-27
- 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24-11-26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植物工厂技术实现水稻一年...24-11-25
- 全省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班...24-11-23
- 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24-11-23
- 全省农业资源环境业务能力...24-11-23
- 李文信率队赴贵州省开展《...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