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纪通报 > 正文

2019年全省自然资源主要工作情况和2020年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佚名

   一、2019年全省自然资源主要工作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全面履职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自然资源部的正确领导和各市、县(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两统一”职责,按照“五型政府”建设要求和“打基础、抓主业、促改革、强作风”的工作主题,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自然资源部对我省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的“节地增效”工作、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耕地保护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厅荣获破解影响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难题工作“集体一等奖”称号。

  (一)聚焦发展大局,服务保障有力有效

  政策保障方面,研究出台做好过渡期林地经营权登记工作通知、加强自然资源保障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促进机制砂推广应用意见等系列支持举措。争取国家支持,昌九客专成为全国15个批准公布生态保护红线省份中首批通过部用地预审的两个项目之一,同时组织开展了大广高速、兴泉铁路等14个重大项目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的论证。在全国率先开展“两规”融合工作,58个县(市、区)完成“两规”修改调整工作,保障了1985个项目、17.6万亩建设用地依法依规落地。

  要素保障方面,争取国家下达我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8.52万亩,列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二位。全年共审批建设用地26.77万亩,确保了64个重大项目落地。补充耕地26.85万亩(水田12.19万亩),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库存占补平衡指标39.2万亩(水田22.86万亩),耕地占补平衡矛盾得到根本性扭转。全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推进,地质勘查投入资金4.62亿元(不含油气矿产和铀矿),同比增长42%;九江市柴桑区铁路坎铜矿勘探查明铜金属量60.59万吨,于都县坳脑萤石矿勘探查明萤石矿石量270.4万吨。

  资金保障方面,全省土地供应总量39.87万亩,其中土地出让17.87万亩、总价款2060.52亿元;矿业权出让总价款119.37亿元。争取国家下达我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指标7000亩,调剂资金约为21.7亿元;省域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2400亩,成交金额达5.03亿元。省内补充耕地跨设区市交易占补平衡指标27700亩,交易金额达38.38亿元。

  (二)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资源更加严格

  国土空间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省级层面16项专题研究8项专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编制完成《大南昌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初稿)》《大南昌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完成全省95个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成果的三轮审核工作,完成了全省约1.7万个行政村15万个自然村调查分类和“1+50”个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专题到我省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实施“节地增效”行动的指导意见》,“节地增效”行动全面实施,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试点和工业标准地试点全面展开,全省完成38宗“标准地+承诺制”宗地挂牌出让(租)。消化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继续实现了批而未用土地年度净下降。全省共消化2008~2018年批而未用土地26.8万亩,消化周期2.8年,较2018年底下降1.1年,批而未用率19.93%,较2018年底下降7.94个百分点。部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区位调整124个批次,盘活批而未征土地0.91万亩。自然资源部通报显示,2018年我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6.96%,超出全国下降率1.67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二。采矿权有偿处置工作稳妥推进,40余家矿山企业完成处置。及时认定39个去产能已关闭煤矿的应退价款金额。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62家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创建标准。

  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赣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成为全国样板工程得到示范推广,南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基本完成外业施工,达到国家进度要求;长江江西段、赣江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工程总体施工进度达50%以上。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任务,中期评估认定赣州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面积为91.66平方公里,10个中央资金支持的稀土矿山治理项目全面完成整改销号;都昌县苏山采石场牛奶湖问题及武宁巾口采石场废石问题完成整改。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管理办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按要求全部返还到位;成功举办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论坛,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推动了合作发展;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西分行共同签订生态修复合作框架协议,探索绿色金融信贷支持生态修复工作。2018年度全省净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499公顷,在全国名列前茅。

  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好转。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扎实开展,卫片执法检查连续9年实现国家层面“零约谈”“零问责”。打击非法采矿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全省共立案查处456起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截至目前各地共定性问题480个,处置到位441个,追究党纪政纪处分49人次。

  (三)牢记初心使命,维护权益担当有为

  被征地农民权益进一步维护。全省被征地农民250.26万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9.55万人,占参保人数82.60%。

  我省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外业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全面进入数据库建设阶段,各地已陆续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全省已完成1285多万宗地、1419多万幢房屋调查工作,调查完成率达99.83%。

  地灾防治成效明显。各地共投入综合治理及避险移民搬迁资金4.68亿元,治理252处地灾隐患点保护人员14951人,对276处地灾隐患点2233位受威胁群众进行了搬迁;通过开展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及坚持临灾转移,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4起,避免人员伤亡38户143人。

  全省自然资源信访形势持续好转。我厅受理群众信访总量、接待来访、集体访、重复访分别下降13.4%、14.7%、43.6%、10.9%。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累计摸排问题线索989件,移送各级政法机关、扫黑部门问题线索580件;各级政法机关立案侦查自然资源领域问题线索108件。

  (四)持续深化改革,自然资源营商环境提升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扎实推进,合并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对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涉及规划、土地、房产、人防、消防等审批以及不动产登记的各项测绘中介服务由一家提供。先后修订出台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审批管理工作通知、省区域性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工作技术指南、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办理指南,加快推进从事测绘活动单位资质许可“证照分离”,重新修订了《江西省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程序规定》,进一步精简申请材料缩短办理时间,全面实行测绘成果网上受理审批。

  不动产登记服务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基本实现办理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分别压缩至5个工作日、2个工作日内办结,各市、县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窗综合受理”,11个设区市本级及部分县(市)实现与公安、民政、住建、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68个市、县(区)接入“赣服通”平台。

  自然资源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新《土地管理法》系列普法宣传活动;《江西省瓷土、瓷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江西省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系列规范制度出台;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推行;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办理工作,省厅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18件,责令重新作出处理或履行法定职责4件,进一步规范了地市行政行为。

  二、2020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打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年、交账年,是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省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委十四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围绕“两统一”职责,统筹推进“保发展、护资源、优空间、惠民生”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全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自然资源部门应有的贡献。

  重点抓好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服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按照“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要求,坚定不移把服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继续向省重大重点项目倾斜,对国家、省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大力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发展,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

  二是夯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编制省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年度实施方案,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地、水流自然资源及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服务水平,规范推开全类型不动产登记,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

  三是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成省级规划编制,全面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搭建完成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管体系。全面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研究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红线管理规则。力争出台《江西省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全面融合既有“两规”,在规划理念、技术路线、管理实施等方面实现两规深层次融合。

  四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坚决贯彻落实农地农用要求,全力落实和保障生猪养殖用地。继续组织开展“节地增效”行动,深入推进以批而未用土地消化专项行动为核心的“增存挂钩”工作,以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为核心的“亩产论英雄”机制,以及工业“标准地”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工作。

  五是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组织编制全省地质勘查规划(2020-2025年),积极谋划全省“十四五”地质勘查工作。认真梳理和总结我省自2011年以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成效,进一步推动全省地质勘查工作。加快推进采矿权有偿处置工作。全力做好关闭煤矿采矿许可证注销工作。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六是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政府为主导,在全省20个乡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加快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后续工作。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继续推进赣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动南昌、吉安(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强化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等问题的整改,全力做好有关迎检准备工作。

  七是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编制完成省级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完成12.6万平方千米1:1万地形图重点要素更新。加快推进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完善江西省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大力推进自然资源江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强化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与服务。

  八是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紧盯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目标,用好用活自然资源政策,为全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自然资源部门应有的贡献。总结推广省级村庄规划试点经验,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快农村房地一体登记发证工作,实现应发尽发。

  九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紧紧围绕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决不能发生群死群伤事件”这一目标,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预报、临灾避让、值班值守、信息报送,及时提供应急技术支撑,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切实加强基层地灾防治能力建设,确保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十是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领域重点改革。持续推进“多测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工作,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扎实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建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试点等改革试点工作。

  十一是维护自然资源管理良好秩序。开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三部地方性法规的相关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执法监察“两早一严”工作机制,严肃查处涉土涉矿违法案件。重视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维护好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良好局面。继续推进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工作,强力推进问题及时纠正到位,确保清查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继续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确保全系统专项斗争不断取得更好成效。

  十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把党和国家赋予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落到实处。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抓基层强堡垒,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提升凝聚力战斗力。深化“五型”机关建设,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更加有力地推进全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

  

  


原文链接:http://bnr.jiangxi.gov.cn/art/2020/2/25/art_28780_38365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治网 td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