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白城市推动特色农业产品产业发展走笔

发布时间:2022-06-26 来源: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茫茫科尔沁,神奇而丰腴,滋养着一方富饶的水土,萌生出醉人的希冀……这里,阡陌田畴生机勃勃;这里,特色农业方兴未艾。一个塞北小城,如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品产业上做得如此风生水起、亮点频现?白城交出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围绕“绿”字做文章,聚焦“特”字落笔墨。

  白城作为吉林西北部的传统农牧区,曾被称为“困惑的西北角”,摘掉这顶帽子,成了这方水土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期望和不懈追求。穷则思变,变则通,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鹤乡人自信地描绘了八百里瀚海的蓝图: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名优产品出口基地。

  建基地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拓展区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名片,是区域农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如何厚植白城农业产品产业优势,让白城特色农业真正“特”起来?白城思路清晰明确,以前瞻性的目光,瞄准优势,突出特色,大手笔构建农业发展框架——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主粮加工、肉乳制品加工、杂粮杂豆加工“三条线”,聚焦壮龙头、强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建基地、打品牌关键领域,全力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肉牛、乳品、肉羊、生猪、禽类、水产、果蔬等农业“十大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白城市特色经济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31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2051.94万头(只),奶牛、肉牛、羊、狐貉饲养量居全省首位;肉蛋奶产量31.12万吨,年产水产品5万吨,居全省第二;水稻、辣椒、绿豆、葵花、肉牛、奶牛、生猪、白鹅等种养布局打破县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板块式布局;全市共新规划建设30亩以上标准化棚膜园区5个。目前,已建成3个,新建棚室719.4亩。

  近年来,白城市还围绕水稻、谷子、小冰麦、绿豆、燕麦、花生、香瓜、黄菇娘等特色产业,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加快特色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整合市农科院科技资源,组建白城市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开展特色农产品科研攻关。同时,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运用政策杠杆鼓励企业进入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特别是引导加工型企业建立自有产品基地,形成与农户在产业上的“联姻”,通过生产联系建立起利益联接机制,推动有规模高质量基地的发展。

  强龙头 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

  白城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可谓美誉众多,但是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建设要求中,全市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基础并不稳固,制约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效应如何破解?白城将引导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大课题。

  白城以农业企业、产业大户等为培育重点,将龙头企业做“大”、服务组织做“活”、专业大户做“特”,已初步构建起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专业服务组织为纽带、规模种植户为细胞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龙头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是白城产业链招商的“路线图”,坚持“高起点、大集团、全链条”的产品开发战略,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合力构建符合我市龙头企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需求的产业化体系——通榆县吉运肉牛、天意辣椒,吉林裕丰米业,洮南市沃源食品等四家企业被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市龙头企业总资产近100亿元,固定资产达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白城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推进农业发展的总阀门,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全市围绕特色农业重点产业,依托市、县两级工业园区打造龙头建设平台,狠抓全程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建设了吉林梅花、益海嘉里、吉运、和合、飞鹤、牧原、裕丰米业、安大牧业、洁洁宝等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加工水平显著提高,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在加工深度上迈出较大步伐,特色农产品经济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凸显,特色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初步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拉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已成为白城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航母”。

  同时,为了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全市各地政府采取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有效措施,大力引导龙头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订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并不断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进一步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大力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促进产销双方在平等、自愿、互利基础上稳定合作。

  创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品牌是农产品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品牌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成为白城农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执著追求,建立产业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打造拳头产品;参加各类会展,不断扩大产品影响。

  “强龙头、壮主体、建基地、打品牌”是白城加快推进生态农业步伐始终贯彻的发展思路,是发展绿色特色精品农业的根本举措。为此,白城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品”。近年来,白城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经济”意识,鼓励和扶持具有过硬产品质量和较强经济实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和申报工作。借助域外招商引入的“飞鹤”“龙丹”“雨润”“金龙鱼”等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开发彰显白城特色农产品品质特征的乳产品、油产品、米产品、禽产品等知名品牌;利用域内自主开发的“好雨”和“洮儿河”等中国驰名商标,精心培育展示白城地域优势的白城弱碱地大米系列、高档白酒系列等知名品牌。

  一个好的品牌产生,可以产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果。如今,享誉国内外的白城特色产业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活跃在农产品交易舞台上——白城被誉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城燕麦、绿豆花开并蒂;“洮南黑水西瓜”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西瓜”;“哈尔淖”牌鲜鱼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一批又一批名牌农产品,走出白城大地,闯进繁华都市,打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搏击市场竞争的洪流,白城特色产业品牌有口皆碑,影响深远。

  为把特色做优、做精,形成大品牌,闯出大商路,白城大力提倡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倡导“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管理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为扎实推进品牌培育进程,逐步树立起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品牌意识,白城市有关部门通过强化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认证、市场营销宣传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有效利用各种展会和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适时组织广大企业参加域内外展洽会、贸易会,并有效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推介白城优质农产品。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企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的传统产地、地域特色、产品特征,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冠名并注册,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申报工作,并以精深加工企业为重点,通过强化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认证、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措施,创建一批彰显白城农产品品质特征的乳产品、油产品、米产品、禽产品、水产品等知名品牌。

  拓渠道 开辟特色农业产品绿色销售通道

  在产销合作方式趋于紧密的当下,为了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直接参与到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来,各地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和基地农户采取订单形式进行合作,白城的龙头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保底价收购、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地抗旱设施等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取信于民、让利于民,确立了“龙头企业+农户”为主的合作模式,产销合作由松散型快速向紧密型发展。在此基础上,白城还整合资源,实施名牌战略,统一质量标准,提高包装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完善提高各大批发市场的功能,着力通过委托代销、设点直销、特供专销、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促进特色作物产品销售,使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商务平台异军突起,为产品流通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销售渠道,为此,白城市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业务,创建打造了“白城有品”立体推介销售平台,建立白城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邮政系统搭建了农村邮政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并充分利用白城农网、县级信息服务平台、乡级信息服务站和“一站通”等现代化信息传输工具,逐步建立网上农产品虚拟大市场,搞好网上销售,引导和扶持种植基地农民、加工企业成立特色作物产业协会,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其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通过“互联网+”模式,促进农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加快生成涌现,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科技的翅膀。

  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是一场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搭建农产品宣传推介平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新举措陆续启动……站在新的起点上,白城特色农业产业必将做大做强,必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原文链接:http://www.jl.gov.cn/szfzt/jlssxsxnyxdh/gddt/202206/t20220624_84882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治网 td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