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说说 > 正文

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源: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作者:佚名

  

  在广东,农民抢抓农时忙春耕。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青山环绕中,韶关市生猪优势产区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该园区预计新增高质量生猪产能190万头以上,生猪现代化屠宰加工产能超100万头/年,并引入世界500强冷链物流企业普洛斯,通过把“工业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有力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五年来,广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把推进乡村振兴纳入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真心实意抓、真金白银投,举全省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广东乡村面貌发生大变化,农民群众保持收入增长势头,农村稳定局面持续向好,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推动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迈出新步伐,切实筑牢“三农”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走向高质高效

  百年变局下,粮食问题正日益变得重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近年来,广东全力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在粮食安全保障上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粮食连续3年增收,2021年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单产“三增”。去年全省早稻生产成绩突出,获全国通报表扬。

  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广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继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该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

  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广东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在优质稻等领域育种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种源上保障粮食安全。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统计,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6个籼型常规稻品种中,4个品种由广东育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保障粮食安全,守护好百姓“米袋子”的同时,广东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走出具有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子,提稳百姓“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

  梅州市大埔县茶叶资源丰富,该县以“一核一轴两翼多园区”空间布局,积极打造全省茶园连片集中规模最大、全国乌龙茶连片集中规模最大的现代茶园。如今,茶园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幸福园、丰收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茶园风光,买茶品茶。”大埔县枫朗镇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感叹道。

  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3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3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初步构建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广东传统农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架上手机、打开直播软件,知名网红、企业负责人对着镜头,纷纷推介来自广东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短视频+网红”农产品营销模式,让广东特色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都“火”了起来。

  背后正是广东在全国首创“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利用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网络节+云展会”模式等推动农产品卖全国、销全球,带动全省从过去只抓生产向抓生产、市场、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转变。

  搭上互联网快车,广东传统农业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广东预制菜引领消费潮流,成为新兴增长热点,在去年中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省份排行榜中,广东跃居第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火热,持续释放“美丽经济”活力;数字农业农村等新业态如火如荼……

  多措并举下,广东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数据显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7年的5969.8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8305.84亿元。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环境

  乡村实现宜居宜业

  五年来,广东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农村也更加宜居宜业。

  溪流清澈湍急,竹林沙沙摇晃,每年3—4月,位于广州北端的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洁白无瑕的李花层层叠叠铺满山野。

  从昔日的贫困村蝶变为今天的全国文明村、广东美丽乡村,莲麻村的绿水青山正逐渐变为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岭南农村的变化。”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潘安娜感触颇深。

  不仅是莲麻村,近年来,广东通过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补短板“九大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等举措,推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数据显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99.8%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村、镇、县”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盖,通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底化、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100%,农村5G、4G基站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更多“美丽乡村”催生更强“美丽经济”。

  不仅“面子”美了,“里子”也更实了。五年来,全省乡村面貌发生巨变的同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也稳步推进。

  佛山市南海区将“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惠州市首创“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模式,清远市建立乡村新闻官制度……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推广且各具特色的乡村善治“广东经验”。

  走进翁源县江尾镇松岗村,由德宝家庭农场打造的共享式体验农场春意盎然,地里蔬菜长势喜人。“我们将村民的闲置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后,出租给德宝家庭农场,在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闲置用地的富余价值。”松岗村村支书丘样忠说。

  松岗村的变化,反映的是广东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的成效。目前,全省已顺利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与此同时,各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清远、佛山三水等地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农村改革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

  巩固拓展脱贫致富成果

  农民迈向富裕富足

  在省内脱贫攻坚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中,广东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后队变前队”目标;协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住、拓展好,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对这一重大使命,广东坚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针对性帮扶。

  在南雄市珠玑镇三盛乡村振兴车间里,许多本地妇女会在工作日里为蓝牙耳机组装、检测、打包,车间工人邓玉妹之前在家全职带娃,如今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月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自2021年10月投产以来,车间为珠玑镇解决了13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

  去年6月,广东创新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力量+志愿者+金融助理”组团式帮扶,在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打响一场全面振兴战。

  先富带后富,广东坚定扛起东西部协作的政治责任:按照中央要求及时调整结对帮扶关系,帮扶广西、贵州两省(区)99个脱贫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复制推广,特别是提出在99个县各协作共建一个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县一园”新格局,助力两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看来,广东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不仅能促进帮扶地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产业,更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还能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为帮扶地农户增收致富。

  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持续向好,在城乡居民收入上呈现出直观变化: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3年来首次缩小至2.50:1以内,2021年缩小至2.46:1。“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意味着广东在推进共同富裕工作中取得新成效。”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说。

  数说五年

  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

  ●全省粮食产量变化:2017年,1208.56万吨;2018年,1193.49万吨;2019年,1240.80万吨;2020年,1267.56万吨;2021年,1279.87万吨。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年,5969.87亿元;2018年,6318.12亿元;2019年,7175.89亿元;2020年,7901.92亿元;2021年,8305.84亿元。

  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2021年,全省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自然村15.3万余个,覆盖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99.8%以上。

  ●2021年,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5.9%,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47%,3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农村5G基站数量全国第一。

  ●2021年,全省行政村村规民约修订完成率达100%,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万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万支,95.09%的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2017年,15779.74元;2018年,17167.74元;2019年,18818.42元;2020年,20143.43元;2021年,22306.00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2017年,2.59:1;2018年,2.58:1;2019年,2.56:1;2020年,2.50:1;2021年,2.46:1。

  


原文链接:http://dara.gd.gov.cn/nyyw/content/post_39352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治网 td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