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关注农地 > 正文

书写农业绿色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05-15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去年以来,我省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着力优化还田模式,稳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省17个试点县创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示范区178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平均达94.1%。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奖补。”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全省17个试点县共遴选140余个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有力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和化肥减量增效。

  各地通过支持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运输和施用等关键环节,以及对施用商品有机肥进行适当补贴,极大地提高了种植主体施用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带动了有机肥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据统计,2021年全省项目区增施固体粪肥70万吨,其中商品有机肥近8万吨、液体粪肥约170万方。

  据省土肥总站专家介绍,我省粪肥还田主要模式为粪污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固体粪肥堆沤处理达标后还田、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还田,推广面积分别为63.8万亩、97.12万亩和17.15万亩。

  试点县通过实施粪肥还田,开展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有力推动了试点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据省土肥总站初步估算,2021年示范区化肥用量(折纯)较上年减少近5000吨。

  潘鑫表示,为抓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由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建立专家联系工作制度,指导试点县推进项目实施。各试点县结合本地实际,依托专家指导组、有关院校等科研资源,开展试验示范和联合技术攻关,集成粪肥高效施用的技术和服务模式,探索适合当地推广的技术路径,建立推动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新机制。

  各试点县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并层层开展技术培训,让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掌握粪肥还田关键技术;在关键农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示范区,采取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等方式,指导农民落实好绿色种养循环技术。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实现粪肥去向有据可查,监管不留死角。

  据了解,17个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资金各1000万元。去年8月,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项目资金补助对象、补助环节及要求。各试点县结合本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模式,对粪肥还田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等重点环节予以补奖,并在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合理测算各环节补贴标准。

  各试点县还建立“政府+经营主体+农户”的项目合作机制,加大企业参与力度,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和营销优势,鼓励与种养大户对接。

  五河县土肥站站长窦寿良告诉记者,该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机制,引导培育一批有一定基础的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粪肥收集、处理和施用等全过程、专业化服务,加快有机肥应用,依托遴选的4家服务主体,采取“1个有机肥加工中心+N个畜禽粪污收集无害化处理站”的模式,建立“粪污收集处理+商品有机肥生产+种植主体”的绿色种养循环服务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仍面临种养循环不顺畅、还田动力不足、粪污贮运难度大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施用粪肥的农产品质量优于施用化肥,但粪肥施用费工、费时,成本远高于化肥。目前农产品市场还不能完全以质论价,种植户更愿意施用化肥;畜禽粪污的产生与粪肥还田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粪污收集还田利用存在贮存周期长、贮存设施占地面积大、处理过程对环境影响大、运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等问题,环保等部门对相关工作约束较多。此外,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粪肥还田的耕地负荷以及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尚不清楚,畜禽粪污消纳的环境风险也缺乏评估。

  潘鑫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农业农村部总体部署,强化监管服务,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完善粪肥还田技术模式,确保高质量完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和施肥实际,总结提炼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打造一批有看头、有影响的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

  【相关链接】

  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 17个县(市、区):肥东、长丰、庐江、蒙城、涡阳、利辛、萧县、泗县、五河、颍上、阜南、定远、舒城、裕安、桐城、太湖、歙县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打印本页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1203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治网 td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