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土地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项目 > 正文

培育海洋人才 深耕“蓝色沃土”

发布时间:2021-05-10 来源: 自然资源部 作者:佚名

  4月18日,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带领调研组,与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代表前往黄海海州湾海域,就党建、科研和教学合作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在“中国海监5001”船上,王自力深入了解“英雄船”的光荣历史和光辉事迹,探讨江苏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江苏海洋大学党委立足学校实际,把学习党史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学党史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实际成效,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建设。

  定好坐标系 擘画发展蓝图

  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江苏海洋大学迫切需要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如何将“蓝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强劲动力,在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产出原始性创新成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是擘画江苏海洋大学“十四五”发展蓝图的核心。

  学校以科技创新综合载体建设为牵引,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连云港“三新一高”主导产业为重点,围绕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实施“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培育计划”,在海洋科学、水产养殖、药学等领域巩固优势,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谋划布局,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等方面力争突破。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致力于打造海洋科技产业体系,探索以海上综合试验平台、海洋科学考察船为核心的流动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延伸学科建设领域,建立具有海洋特色及区域优势的综合性科技创新载体,注重需求引导和行业协同,加强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交叉性、协同性高端研究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创新条件,推进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

  找准发力点 调研行业人才需求

  3月12日,由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南京大学、江苏海洋大学联合共建的自然资源部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是学校积极融入“数字海洋-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建设、服务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针对江苏涉海高校面广分散、培养层次以本科高职为主、培养方向面向海洋新兴产业较少等短板,江苏海洋大学精准发力、有的放矢,以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科技和教育优势,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社会的格局。

  连日来,王自力带队到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科研院所、涉海高校、职业院校调研,摸准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寻求新的校企合作空间,强化多层次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合作。

  学校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链,持续支持建设海洋科学优势学科,增设药学优势学科,新增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专业,停办一批市场需求度不高的本科专业。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学校有学术和专业硕士授权点20个,海洋科学等3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打造增长极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江苏处在“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区位条件独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政策叠加,承载着推进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深度合作创新的任务,对海洋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在拓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方面,江苏海洋大学正积极推动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共建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开展中外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发起海洋大科学计划,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开辟境外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外综合渔业基地,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合作开发海洋资源。

  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共建,引导重点实验室与国际接轨,推动成员间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原文链接:http://www.mnr.gov.cn//dt/hy/202104/t20210429_2630776.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法治网 td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